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中国碳中和研究贡献,以及碳中和研究现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实现碳中和的途径有五碳并举。碳中和介绍: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2、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专家指出,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3、今年,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1、碳排放来源:有色行业中的一些高能耗产业如电解铝冶炼等,其耗电量约占国内全社会用电量57%,碳排放严重,仅次于黑色冶炼及压延行业。减排方案:在碳中和对于能耗总量控制背景下,行业产能管控理当趋严。
2、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必将付出艰苦努力。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大力发展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就成为实现目标的重要路径。据测算,2060年实现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需要将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控制在40.2亿吨以内。
3、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来源。根据国家能源消费布局,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一直较高。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工业生产和居民供暖等领域。
4、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决定了碳排放量增长的现状。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为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75%、消费总量的65%左右。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碳排放量增长的现状。
5、碳中和将带来深刻的产业变革 人类社会开发、使用能源的历史演变,可以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一是草木能源开发、使用阶段。该阶段能源的主要特点是密度低、转化与运输不方便。二是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阶段。这一阶段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三是以光伏、氢能、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阶段。
6、我国的双碳目标为在2030年前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相对于目前世界上的几大主要经济体而言,是要求最高,时间最紧迫的。 而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仅仅为19%,清洁能源(包括水电)发电量占比36%,煤炭占比52%。
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源头减量、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回收利用等。碳排放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使用、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我国在化石能源的应用上占一次能源比重为85%,产生的碳排放约为每年98亿吨,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近90%。
提高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碳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可以降低企业的碳排放成本,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达峰”指在某个节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而“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在产业机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持续推进转型优化。产业机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概念,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做一些小实验,例如用除湿吸附剂去除水果存储箱或居家中的湿气,或是比较各类灯泡的能耗和亮度,了解人们可通过改变生产生活习惯,进行节能减排等方式为碳中和做出贡献。碳达峰 碳达峰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碳排放总量将达到顶峰,之后将会逐渐下降。
关于中国碳中和研究贡献,以及碳中和研究现状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